公司新闻

井松智能李凌:坚持“长期主义”,苦练内功破局,创新引领智能变革!
发布日期:2024-02-05 浏览次数:1520

伴随仓储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,物流技术装备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。在井松智能董事、副总经理李凌看来,行业的整体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增长,催生出了一批优秀的物流装备商与系统集成商。在国内企业加速崛起道路上,2007年成立的井松智能,通过深耕智能仓储物流领域,稳扎稳打、持续创新,成为业界代表性企业之一。


 

合肥井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、副总经理 李凌

 

一、蜕变成长,走出韧性发展之路

“我们是从底层做起,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。”李凌表示,在经历近3年的代工生产后,井松智能在2007年正式注册成立并推出自有品牌,自此开启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旅程。

 

纺织行业智能搬运项目实景图

 

酒水行业超大型智能工厂实景图

 

李凌表示,从最基础底层做起的井松智能,如今已具备全业务链服务能力,可提供涵盖整套智能物流系统规划设计、设备制造、软件开发、系统集成、项目实施和售后服务等在内的全流程服务。这使井松智能在赢得越来越多客户认可的同时,也建立起雄厚的发展底蕴。

井松智能依据不同行业特性,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智能仓储物流系统,已积累700+大型项目落地经验,重点布局冶金、化工、铸造等制造领域,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新兴行业以及海外市场都有不俗表现。

2023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,不少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、订单不足等挑战,井松智能却独树一帜,实现逆势发展,企业营收、订单总量等均有大幅增长。这显示出井松智能强大而坚韧的抗风险能力和对外扩张能力。

 

二、创新突破,打造多款核心产品

李凌介绍道:“国内多数同行仅聚焦于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的集成,而我们在发展智能仓储物流系统集成技术的同时,更强调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与自产自用,并努力提升智能仓储物流系统产品附加值。这是我们与同类企业最大的区别,也是井松智能在业内立足的最大利器。

早在2013年井松智能就开始率先研制视觉导航机器人与智能搬运系统。接下来的几年,井松智能组建全品类车体研发项目组,相继推出多品类智能无人叉车;近年来,已实现从主流车型、核心部件到智能调度系统的全面研发与覆盖。

 

井松智能全品类智能无人叉车一览

 

智能无人叉车产品,能满足各行业客户地堆、拆垛、堆叠堆高、装车搬运、货物到人等多场景智能化搬运需求。其中,20吨、30吨超重载叉车式FMR的研发,成功打破国外“卡脖子”技术壁垒,实现前沿智能装备的国产替代。由井松智能研发的FMR车载控制系统,性能比肩国外主流供应商。

关键产品的自研自产,在李凌看来,能保证各设备间的兼容性,提升系统稳定性和运转效率,有效缩短项目周期。

 

三、以人为本,塑造企业发展软实力

李凌表示,井松智能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基本是技术人员出身,因此格外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。

井松智能拥有一支知识背景涵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、信息与通信工程、软件工程、物流工程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研发团队,研发人员占比近30%,这些为产品研发设计和定制化生产、响应能力提供强大支撑力!

 

四、借力资本,实现全面优化升级

“在井松智能创立之初,董事长姚志坚就提出未来要融资上市的目标。”李凌透露说,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当时都认为这是一句戏言,对于一家刚刚起步的企业而言,上市似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。然而,这一梦想在2022年6月6日成为现实。

公司上市后并非一劳永逸,反而是新长征的开始。

上市之后的井松智能一直推进经营管理、风险管控等体系建设,通过细化先行,推进标准化、模块化设计与生产等举措,多结构优化企业经营效益,全方位构建精益数字化管理模型。

聚焦重点行业,成立专业的行业销售团队;大力拓展新的行业应用领域,打造新的销售增长点。

伴随公司知名度大幅增强,市场地位、影响力和品牌形象等都得到全面提升,带动市场销售量不断上涨。

 

五、智能升级,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

尽管在复杂的宏观经济之下,各行业发展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,但李凌相信智能物流装备市场总体向上的趋势仍将延续,井松智能将抓住机遇与用户企业协同发展。

过去十几年时间里,凭借优秀的产品技术、可靠的产品质量、合理的产品价格和周到的产品服务,井松智能赢得各行业客户的普遍认可。

随着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涌现,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智能化升级是大势所趋,井松智能直面新的机遇推出一站式智能工厂解决方案,为客户提供从工厂规划到设备安装再到运营管理的全套支持,成为多行业头部企业智造转型的信赖之选。

 

海外智能工厂标杆项目现场图

 

未来,井松智能将紧握机遇,在智能工厂、智能无人叉车研发应用等领域持续发力,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不断突破行业壁垒,坚持创新引领发展,用前沿产品先进技术,助力千行百业迈入智能革新的新篇章!

(以上内容节选自《物流技术与应用》杂志2024年1月刊文,刊文作者林振强)